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国际公约及履约 > 生物多样性公约 > 新闻一览
 
 
全球环境基金中国国家公园体制机制创新项目自然保护地国内知识转移与培训会在五指山市举办
 
来源:履约二处   时间:2023-06-15  

  2023年6月6日至9日,全球环境基金中国国家公园体制机制创新项目(以下简称GEF项目)自然保护地国内知识转移与培训会在海南省五指山市举办。会议由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指导,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主办。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副司长郭瑾珑、中心副主任李永红、海南省生态环境厅总工程师全占军、五指山市副市长孙菁出席会议并致辞。来自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我中心、海南省生态环境厅、五指山市人民政府、五指山市生态环境局的代表,以及51名来自生态环境部相关直属单位、派出机构、各省(区、市)生态环境厅(局)相关技术支撑单位及项目三个试点从事自然保护地监管工作的年轻学员参加培训会。

  郭瑾珑副司长指出,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举措。党的二十大报告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开启了新篇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自然保护地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载体。作为自然生态领域的工作者,要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性、真理性、时代性和实践性,增强做好自然保护地监管工作的使命感、荣誉感、责任感、紧迫感,勇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不懈奋斗者。希望学员们通过培训,提高政治站位、拓宽视野、增强担当、做好支撑,未来在各自工作岗位建功立业,为生态保护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李永红副主任介绍了我中心的主要业务领域和在《生物多样性公约》履约方面开展的主要工作。他指出,作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对外合作与交流的重要平台,多年来,中心通过开展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服务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支持推动绿色和高质量发展。中心依托“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和“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积极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依托中国-东盟、澜沧江-湄公河、上合组织、金砖国家、中非等区域次区域环境合作机制和平台,开展双多边、区域和南南环境合作,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开展政策交流、联合研究、能力建设以及生态环保产业技术合作。中心为生态环境部开展减污降碳、工业园区绿色低碳发展、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新污染物治理、ESG治理等相关工作提供路径研究和技术支持。中心发起建立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绿色发展国际创新中心,组建中国工商业生物多样性保护联盟,搭建多层次、多渠道绿色低碳技术交流平台,开展技术对接、发布绿色发展案例,推动企业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在生物多样性领域,中心在服务部重点工作、支持地方《生物多样性公约》履约、推动企业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开展工作并取得良好成效。本次培训是中心利用GEF项目服务生态环境部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重点工作活动之一,希望学员们珍惜学习机会,互学互鉴,加强合作与交流,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力量。

  海南省生态环境厅总工程师全占军介绍了海南省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保护地建设与监管相关情况和工作。五指山市副市长孙菁介绍了五指山市相关情况。她指出,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4月在五指山市考察时做出的重要指示,为五指山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五指山市探索“两山理论”新路径指明了方向。

  培训活动邀请生态环境部、国家林草局、我中心、中国环科院、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等政府和高校科研机构共13位专家学者,围绕“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及其对保护地相关内容要求、国土空间安全与自然保护地体系、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保护成效与挑战、生态环境监管、野生动物科研监测、国际合作、企业参与、社区可持续发展、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等内容授课。培训活动结合专家授课、实地调研、分组讨论汇报等多种形式开展培训和交流。参训学员普遍表示,本次培训活动课程覆盖面广、形式活泼新颖、授课老师专业水平高,培训活动取得预期成果。

  全球环境基金中国国家公园体制机制创新项目是财政部、生态环境部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共同开发的中国保护地管理改革规划项目下的协调子项目,由我中心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共同实施。项目主要目标是改革中国保护地,创新机制,建立有效的国家公园体系,增加保护地保护面积,增强保护地管理有效性,保护具有全球重要性的生物多样性。项目于2019年11月启动,实施期为2019-2025年,项目管理办公室设在我中心。2022年3月,项目顺利通过独立中期评估,获得“满意”的评估结论。

 
 
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82268810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后英房胡同5号 100035
技术支持:中绿实业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30912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