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有关单位:
在全球能源转型和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的时代背景下,新能源汽车产业迅速崛起,成为推动交通领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我国自2009年开始试点应用新能源汽车,2014年开始大规模推广。当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与消费国,2024年新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1125万辆,占新注册登记汽车数量的41.83%,带动锂离子动力电池产业迅猛发展。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销量达791.3 GWh,同比增长28.4%。伴随产业快速扩张,早期新能源汽车寿命到期,动力电池开始进入规模化退役阶段。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最后一公里”的锂离子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不仅是缓解钴、镍、锂等战略资源约束的重要路径,更是减少重金属污染、电解液泄露等环境风险的关键举措,对实现重点行业减污降碳、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2025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健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行动方案》,对全面提升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能力水平提出具体要求,也为资源循环高效利用、环境保护以及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调查发现,虽有各方对锂离子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行业的参与和支持,但其仍处于发展初期,且面临多种挑战:一方面,湿法、火法等主流技术存在能耗物耗高、生产效率低、污染物迁移路径复杂等问题;另一方面,行业标准体系、全生命周期环境管理机制建设等方面有待完善,导致回收利用过程存在重金属污染、温室气体排放等隐性环境风险。尤其是2024年欧盟全面实施《新电池法》,对电池碳足迹提出严格要求,还引入了电池护照、回收材料比例等全新监管工具,迫使中国锂离子动力电池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环境合规挑战与市场准入压力。作为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生产国和出口国,如何通过减污降碳等环境管理手段应对这一挑战并提升国际竞争力,已成为行业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命题。
为做好全球环境基金“中国再生铝、铅、锌、锂行业绿色生产与可持续发展项目”实施,本项目将支持有关科研单位基于我国锂离子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技术和管理现状,通过系统研究揭示锂离子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技术全生命周期环境足迹,建立基于多目标优化的决策支持体系,为行业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转型提供科学依据。同时通过对回收利用阶段碳污排放协同关系进行系统梳理和定量评估,识别关键控制单元和优化路径,最终形成减污降碳协同推进的技术和管理策略,助力我国锂离子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行业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有关要求如下:
一、主要内容
洞悉我国锂离子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技术现状,设计锂离子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生命周期评价模型,分析评估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技术的减污降碳效应,构建技术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回收利用协同优化策略。
二、主要产出
(一)提交《锂离子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技术减污降碳效应研究实施方案》;
(二)提交《我国锂离子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行业发展报告》(出版物);
(三)提交《我国锂离子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四)提交《国内外锂电池回收利用政策研究及应对策略建议》;
(五)《我国锂离子动力电池减污降碳效应与协同优化策略分析报告》(中英文);
(六)发表1-2篇相关研究方向论文;
(七)发布1-2项相关研究方向标准。
三、工作时间安排
本任务执行期为15个月。
四、资质要求
(一)意向服务单位至少需具备如下资质:
1、具有5年以上锂离子动力电池回收及产品碳足迹等方面政策、技术研究基础,承担过锂离子动力电池研究相关的科研项目或课题;
2、具有标准编制工作经验,熟悉标准化工作程序,参与编制或发布过行业/团体标准;
3、熟悉斯德哥尔摩公约,有国际合作经验者优先。
(二)项目负责人需具备以下资质:
1、应具有有色冶金、金属材料或环境相关领域博士及以上学历,冶金或环境领域正高级职称(需提供相关证明);
2、应具有5年以上的锂离子动力电池污染防治技术或管理研究相关工作经历(需提供相关研究成果证明,包括项目名称、项目主管部门及所承担职务);
3、有较好的英语水平,发表过高水平英文论文(需提供相关证明);
4、熟悉我国锂离子动力电池回收管理政策、技术,并在回收模型建设、碳排放、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学等方面有较好研究基础;
5、熟悉锂离子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参与过相关企业的科研合作,并与行业企业有良好沟通渠道者优先。
(三)项目团队成员需具备以下资质:
1、至少1人具有有色冶金、材料或环境相关领域博士及以上学历(需提供相关证明);
2、至少2人具有冶金、材料或环境相关领域硕士和中级以上职称(需提供相关证明),有3年以上的锂离子动力电池行业污染防治政策及技术研究相关工作经历(写明项目名称、项目主管部门及所承担职务);
3、至少1人具备流利的英语水平及项目宣传工作经验;
4、至少1人了解熟悉模型演算、碳排放、生命周期评价相关方法学。
五、获取招标文件的方法及联系方式
获取文件方法: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网站、中国采购与招标网下载招标文件(项目征询文件)或通过联系人获取。
联系人:梁女士、谢先生
电 话:010-82268643、82268587
六、接受投标的地点、人员及投标截止时间
所有投标文件应于2025年5月12日17:00 (北京时间)之前通过邮寄、快递或直接送至我中心,以收到时间为准。逾期递交将予以拒收。
投标书接收人:肖女士
联系电话:010-82268849
电子邮件:xiao.suizi@fecomee.org.cn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后英房胡同5号715室
邮政编码:100035
七、其他注意事项
1、本研究任务鼓励具备工作基础和技术能力的单位发挥优势,组成联合体共同承担研究任务。
2、封装要求:投标文件封装应由一个外封袋和两个内封袋组成。外封袋上应注明参与投标的项目名称、单位名称及通讯地址、联系人姓名及电话。在两个内封袋区分标注“技术建议书”及“财务建议书”;外封袋和内封袋均应密封完好,并加盖单位公章。
3、请有意参与投标的单位严格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及项目管理方的相关要求认真编写投标文件。如出现违规行为,我中心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及我中心《关于严肃处理采购违法违规行为的通知》的相关规定予以严肃处理。
特此公告。
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
2025年4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