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从没和我说过我们家的家风是什么,但每天的日常却潜移默化的让我深刻体会到“谦让和感恩”给我们这个大家庭带来的和睦和幸福感。
我从小没见过我的爷爷奶奶,听母亲说父亲很小的时候爷爷奶奶就去世了,父亲一个人带着我两个叔叔长大,吃了很多苦。但从我有记忆开始,就没在父亲的脸上看到过对生活的抱怨和愁容,整天乐呵呵的。父亲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遇事不争不抢,好事没份,杂事一堆,对待邻里的要求,几乎是全盘的欣然接受。这就是小时候我对父亲的印象。
我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开始对父亲的一些“盲目”的自我满足和近乎“无底线”的谦让感到不理解,于是和父亲有了第一次深度交谈。父亲说“现在的生活多好,至少都能吃饱喝足,至少你们可以上学,至少我们一家人都很健康……,人应该懂得感恩和知足。”说起对于邻里和亲朋好友的谦让和有求必应,父亲的话就更多了,谁在哪一年帮忙照顾了叔叔、谁在哪一段时间帮忙给准备了晚饭、谁在哪一个秋季帮忙一起收割了庄稼……,人一定要懂得知恩图报。
在父亲的日常熏陶下,我也成了这样的性格,“只行好事,莫问前程”、“吃亏是福”、“感恩所有遇见”等都曾经是我一段时间的座右铭。儿子上幼儿园的时候,我突然发现,所有的排队场合,儿子总是把小朋友一个一个让到自己的前面,每次自己都是最后一个。我突然开始担心父亲和我一味谦让的性格,在现在这个充满竞争和张扬性格的时代是否已经过时了,甚至开始担心这种家风会影响儿子个人未来的发展。
于是在我35岁的一个周末,通过电话和我78岁的老父亲又进行了一次交谈。针对我的疑虑和担心,父亲反问我,“你认为的个人发展是什么?最终的生活目标是什么?”谈到最后,得到一个答案:生活的终极目标就是幸福,来自家庭、朋友、邻里、工作等等给你带来的幸福感。父亲说“邻里融洽,家庭和睦,和比我小11岁的你的母亲组建了家庭并相濡以沫的过到现在,你们兄妹四人健康平安,我感觉我很幸福,你呢?”我突然发现,我真的一直是一个很幸福的人,小时候在一个幸福的大家庭长大,成婚后又进入另一个幸福的家庭,并组建了自己幸福的小家庭。始终抱着感恩的心去和婆婆相处,于是把婆婆处成了亲妈,抱着谦让的心态去处事,让我收获了无比珍贵的友谊……
回头看看安安静静读书习字的儿子,猛然发现我的担心是多余的,谦让和感恩的家风只会让我们收获幸福,永不过时,也将代代相传。
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技术交流部 王玉娟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