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五四运动百年。五四运动的爆发,不仅警醒了处于危难之际的中华民族,拯救了民族危亡,而且捍卫了民族尊严,凝聚了民族力量,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运动。经过五四精神洗礼,终于1921年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掀开了中国历史崭新的一页。历经奋斗了98个峥嵘岁月,从最初的50余人,到建国初期不足500万,发展成今天9000余万的世界第一大政党。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作为“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的一代,是幸福的一代,荣幸的一代。感恩毛泽东时代,建立了新中国并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实现了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伴随着《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的嘹亮歌声,我从红小兵成长为少先队里的“三道杠”。感恩邓小平时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伴随着《春天的故事》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正是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好政策,让一个放过牛马捡过大粪的农村娃,成为全村历史上考出来的第一个大学生。感恩习近平新时代,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守初心担使命,满怀“中国梦”,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迈向伟大复兴之路。
2019年,是环境国际合作和交流制度化创新40周年。新中国环境保护发展史既是一部环境意识理念创新史,又是一部环境国际合作和交流史。1979年《环境保护法(试行)》的制定开辟了中国生态环境法治先河,成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一个里程碑。《环境保护法(试行)》第二十六条第七款,明确规定了环境保护机构职责是“组织和协调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和交流。”虽然看似1979年晚于1978年,但是并不意味着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和交流实践晚于十一届三中全会。
众所周知,在新中国的外交史上,1971年10月25日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标志着中国外交的新纪元。中国派员参加1972年6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则标志着中国多边环境外交的新纪元,也是新中国生态环境领域改革开放的新纪元,比1978年的改革开放提早了6年多。人类环境大会成果深刻改变了中国人的环境保护观念和认识,改变了“工业污染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传统观念,开启了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技术和理念的国际合作与对外交流的大门。次年,即1973年8月,国务院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审议通过了第一份环境保护文件《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明确了环境保护工作“32字方针”(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1983年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将环境保护提升为基本国策。1988年设立了独立运行的副部级国务院直属机构“国家环境保护局”。1989年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集中提出的“三大环境政策”和“八项管理制度”等,既是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产物,也是改革开放创新奋进的成果 。
如果说,20世纪70年代环境领域改革开放的主要特征是学习借鉴了国外环境保护理念,那么在80年代的主要特征则是引进了可持续发展理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系统阐述了可持续发展思想。1989年5月,第15届联合国环境署(UNEP)理事会通过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
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的里约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成果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大会强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推动中国将环境保护与发展紧密结合的理论基础,推动中国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治理体系越来越与时俱进。此后不久,中国政府编制了《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在1998年机构改革之际,原副部级的国家环境保护局被升格为正部级的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2002年9月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峰会(WSSD)后,中国的环境保护意识进一步增强,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再次跃上新台阶。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历经5年的伟大实践,可持续发展理念升华为生态文明理念。2007年,生态文明理念首次写入党的纲领性文献,“建设生态文明, 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2008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升格为国务院组成部门,即环境保护部。中国环境保护事业,既是全球环境治理发展进程的缩影,也是环境保护在国内可持续发展地位逐步提高的写照。2012年6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又称里约地球首脑会议+20)确立了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框架。
如果说21世纪第一个十年以前,中国是全球环境治理的学习者、参与者,那么可以说自第二个十年后,中国则是全球环境治理的贡献者和引领者。其重要转折点就是党的十八大,将环境、经济、社会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蜕变为生态文明,并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建设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自此,我国开始成为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者。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强调,“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2012年1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中指出,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有利于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2015年10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鲜明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成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顺应时代要求、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的重要指引。2017年10月,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指出,“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将“推进绿色发展”作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首要举措。
2019年,是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成立30周年。1989年底,原国家环境保护局环境保护对外经济合作领导小组办公室(FECO,简称“外经办”)成立,主要负责国外技术援助项目管理。1997年5月,成立了具有法人资格的环境保护对外合作中心,与外经办“一套人马”“两块牌子”,负责环境保护领域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资金、履约项目资金、双边援助资金及其他对外环境合作事务的管理工作。2019年1月28日,顺应深化生态环境体制改革需要,生态环境部原环境保护对外合作中心与原东盟中心两个司局级机构进行融合重组,改制组建了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成为生态环境领域承担国际合作任务技术支撑服务的唯一“国家队”。虽然英文名简称依然是FECO(Foreign Environmental COperation Center),但是内涵已经不是30年前的FECO(Foreign Economic Cooperation Office),旧貌换新颜。
2019年,是我从事生态环保国际合作与交流事业20年。深感个人的进步和成长同中心的蓬勃发展休戚相关,同祖国的生态环境事业休戚相关,同祖国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进程休戚相关。政治上,有幸见证了中心党组织的发展史。由党支部升格为党总支(2003),再由党总支升格为党委(2009)。感恩党组织关怀,有幸从设立党总支起,一直跟随中心党组织砥砺前行,成为具有16年工作经验的党务工作者。感恩组织关怀,技术上,有幸一直惠益着党的人才政策,先后获得环境经济学博士、研究员职称、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荣誉等等。感恩组织的关怀,有幸见证了生态环境部的发展壮大。可以满怀欣喜地同国际合作伙伴讲述中国环境体制改革故事,从SEPA(国家环境保护总局,1998)发展为MEP(环境保护部,2008),再由MEP拓展为MEE(生态环境部,2018)。感恩党组织关怀,业务上,有幸一次次代表祖国,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伟大实践。从2007年起,一直战斗在多边合作前沿阵地。难忘从第五增资期到第七增资期全球环境基金(GEF)制度安排与制度创新的曲折历程,难忘从“巴厘路线图”到《哥本哈根协议》的波诡云谲(2009),难忘从“德班平台”到《巴黎协定》峥嵘岁月。
2019年,是全面落实共谋全球生态文明方略的元年。2018年5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正式提出和确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一伟大思想的全球观就是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要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增强我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积极引导国际秩序变革方向,形成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要坚持环境友好,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让生态文明的理念和实践造福沿线各国人民。”“要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推动和引导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彰显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8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时提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作为环境外交领域技术支撑服务团队的一员,投身深入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共谋全球生态文明,推动建设美丽中国的同时,推进构建清洁美丽世界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我们的担当和使命。立足新中心,拥抱新时代,让青春在谋幸福、谋复兴、谋大同的奉献中升华为更加绚丽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