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设场地概述:
环境保护部环境国际公约大楼位于积水潭桥与西直门桥之间,北京市西直门桃园小区北侧H3地块;建筑用地北靠北二环路,南临桃园小区,东侧与北京市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办公楼相临,西侧与规划H2地块相临;建筑北侧规划有20米宽绿化带,其视线开阔,绿化和环境空间条件优越,建筑物城市空间形态良好,具备较好的城市景观缓冲空间。
二、交通组织设计:
基地交通组织车流流向为逆时针,在西侧设置一个机动车入口,东侧设置一个机动车出口。地下车库流线与地面流线一致。办公人流主要由建筑物中部南北两侧人流出入口出入,自行车出入口设置在基地南侧,直接连通基地西南侧的自行车停车场地。交通组织上,简捷明确符合办公建筑的交通特点要求。
三、园林绿化设计:
建筑北侧为主要绿化区域,结合20米城市绿地,成为一个真正宜人的景观区域。本工程建筑相对集中,为园林的景观绿化空出更多的面积,绿化率满足规划条件,绿化率为27%。
四、建筑平面设计: 环境国际公约大楼总建筑面积为29290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为21625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为7665平方米。本建筑地上9层,檐口高为36米;地下2层。大楼首、二层为公共区,每层层高均为4.8米,提供内部人员使用的接待、西餐吧、展示等服务功能;三~八层为综合办公区,层高3.67米,九层为综合办公区及健身房,层高为3.58米;每层分为东西两个办公组团,保证房间净高为2.7米,走道净高2.4米;并结合东西内庭以及中部生动的双层挑高空间,创造一个环境舒适、景观幽雅的办公环境。 地下二层:结合人防工程设计了车库以及消防水池,水泵房等设备用房; 地下一层:设置机动车库、员工餐厅及大型机电用房。员工餐厅能够同时供应300人就餐; 一层:包括咖啡厅、展厅、消防及安防控制中心和部分小空间办公室。南侧的主入口大厅和北侧的办公入口大厅共享一个三层通高的弧形大堂,首层左右两侧各有大小两个阳光庭院。在建筑的东段和西段各设置了一部消防电梯和防烟楼梯。南立面为弧墙的咖啡厅位于首层的东南角,可以通过内部楼梯直接和地下一层的员工餐厅相联系,同时设置小型食梯,与地下一层的厨房相通。消防控制中心和保安监控中心设置在首层的西北角。人防出口设置在建筑东北角,平时兼作地下一层厨房的货物出入口; 二层:包括展厅、会议室、多功能厅和部分小空间办公室。展厅、会议室和多功能厅为国际交流提供展示和交流的空间; 三层~八层:设计了从16平米至280平米的各种空间形态的办公室,满足不同的需求;网络及通讯机房为整个大楼提供信息通讯服务; 九层:包括办公室、图书阅览室及健身房,有线电视机房等; 屋面:包括光伏系统接入房、配电间、电梯机房、消防水箱间等。
五、立面造型及空间设计:

建筑物体型上运用体块穿插、分割的设计手法处理建筑形体,平面上北侧方整,南侧自由流畅。 本设计室内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在建筑物内部设置东西两个中庭。西侧中庭面积约150平米,东侧中庭面积约75平米,利用烟囱效应产生的空气流动带走热量,补充新风,充分利用自然风,从而节约新风机组能耗;夏季利用空气流动带走热量。通过电机实现管理者对该顶盖的控制。 中部主要交通核部分依据功能和内部景观特点灵活设置若干个2~3层的小天井,使每层中部都有视觉开阔的中庭,利用空间的变化打破单调感,提高在其中的舒适感,从而营造更加人性化的办公空间。 交通流线上主要办公人员流线在建筑中部,设置有南北贯通的主要出入口;平面交通流线由北侧东西方向的主要景观走廊和东西南环行交通走廊连贯,交通流线合理,交通流线上的景观处理别有特色。 北侧立面采用务实的处理手法,整体统一规整,在体现办公机构建筑特点的同时,可有效阻隔来自北二环的交通噪声,并可抵御冬季来自北面的寒风;南侧立面采用带有遮阳措施的双层隔热玻璃幕墙,结合灵活流畅的曲面造型,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建筑造型。东、西侧采用水平遮阳措施与带型窗结合的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