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对外合作 > 区域合作机制 > 新闻一览
 
 
2024中国-东盟环境合作论坛平行活动:城市沙龙对话:加快气候行动与融资步伐顺利举办
 
来源:合作二处   时间:2024-11-12  

  2024年10月29日,作为2024中国-东盟环境合作论坛平行活动之一,“城市沙龙对话:加快气候行动与融资步伐”在广西柳州顺利举办。本次活动由中国生态环境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东南亚国家联盟秘书处支持,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中心/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柳州市人民政府承办,乐施会(香港)北京办事处协办。来自生态环境部及地方环境部门、东盟国家环境与气候部门、相关国际组织、研究机构以及企业代表参加会议。

 

  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巡视员吴万洲、东盟秘书处高级官员娜塔莉亚·德罗多法、柳州市生态环境局局长韦永祥、泰国自然资源与环境部处长纳鲁门•奥里斯、缅甸自然资源和环境部处长圣•威恩、乐施会(香港)北京办事处高级项目官员宋扬、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中心/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施川、柳州银行行长助理汤健等出席会议并做专题发言。越南自然资源与环境部水文气象和气候变化研究所所长范青龙做评论发言。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处长刘侃主持。

 

 

  吴万洲表示,“十四五”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制定了广西生态文明强区建设“十四五”规划、广西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出台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碳达峰实施方案和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等。为加强上述政策实施,广西建成地面自动检测站,利用雷达、卫星等组成天空地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人工造林和天然保护修复,实施一批水利工程和生态修复工程,开展适应气候变化试点等工作。未来,广西将发挥中国-东盟环境合作论坛的平台作用,进一步加强成功经验分享,共同开发符合东盟发展需求的区域气候适应合作项目。

 

 

  娜塔莉亚·德罗多法表示,气候变化和城市发展是东盟国家的优先事项之一,2024年东盟合作主题是“加强联通性和韧性”,气候韧性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东盟发布了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开展了绿色气候投融资能力建设、制定气候融资战略等行动。未来,希望可以继续通过中国-东盟环境合作论坛,与中国在城市气候适应投融资、城市水资源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加强政策对话、技术交流等合作。

 

 

  刘侃表示,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称,全球已进入“沸腾时代”,气候变化不仅是一个危机,同时也是一个重要机遇。多方合作是实现机遇的重要方式,这需要更多机制设计以及更多的信息分享和交流平台的搭建。同时,对于中国、东盟以及广大全球南方国家而言,需要寻找和分享多目标协同解决方案。

 

 

  纳鲁门•奥里斯表示,泰国是世界前20名受气候变暖影响较大的国家之一。泰国政府出台了国家改革计划、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国家适应气候变化计划等具体的气候适应和减缓政策措施。泰国政府还认识到城市在气候适应工作中的重要性,已经开始实施城市规划和相关政策,推动更多社区项目开发。此外,还与中国、越南、菲律宾等国合作打造低碳社区,让社区具有抵抗灾害的韧性能力。未来希望和更多伙伴加强合作,共享相关解决方案,共同提升区域气候适应能力。

 

 

  韦永祥表示,柳州市坚持减缓和适应并重,在大气污染治理与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推动形成了政府引领、企业参与、全民行动的多方共进行动。下一步,将以气候投融资试点为抓手,全面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严控重点温室气体的排放、加强城市气候适应型建设、构建节能低碳的综合治理体系、推进科技创新和试点示范。未来,希望能与东盟国家开展务实合作,探索符合发展实际的气候适应型城市解决方案。

 

 

  圣•威恩表示,缅甸受气候变化影响严重,建设具有韧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对缅甸至关重要。缅甸出台了国家环境政策总体规划,发布了2018-2030年缅甸气候变化规划,提出到2030年建成更加有韧性的低碳社会,在2050年实现零碳排放。但目前缅甸在农业可持续发展、能源多样性、运输等方面都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希望通过与东盟国家和中国的长期合作,建立相应的机制,打造更具韧性的社区,进一步提升缅甸的气候韧性。

 

 

  施川表示,去年以来,中心启动了中国-东盟气候适应型城市友城计划,发布了区域气候适应社区知识网络合作倡议,旨在全球发展倡议框架下,通过开展圆桌对话、能力建设、联合研究与试点示范等合作,在气候适应政策法规、气候灾害监测与预警、社区气候灾害应对、社区生态修复保护、生态资源开发管理、社区可持续生计、脆弱群体的气候公正转型、气候适应投融资等领域开展知识共享,切实提升社区气候适应能力,促进地区韧性和可持续发展。未来,将加强区域气候适应合作网络建设与知识产品开发,为区域气候适应能力提升提供中国方案、中国动力。

 

 

  宋杨表示,乐施会在中国陕西柳沟村和尼泊尔西部社区开展了气候适应能力提升示范项目。示范经验显示,中外城市周边的农村社区在提升气候适应能力方面具有极大的相似度。一是要从减防灾视角加强提前预警,提高基础设施的灾害韧性;二是要拓展多元化收入来源,提升社区居民生计,关注女性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未来,希望能与中国和东盟国家深化合作,为社区气候韧性能力提升提供更多相关实践经验和知识产品。

 

 

  汤健表示,柳州银行以成为最懂工业、最善于服务工业的城市商业银行为目标,秉持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发挥金融保障作用,实现绿色贷款余额84亿,惠及企业208户,累计发放绿色金融债券70亿,涉及生态环境、节能环保、基础设施、绿色生计等产业,成为柳州市绿色发展的助推器。未来希望能加强与东盟各国的合作,加大气候变化类项目的支持力度,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范青龙表示,近些年来,结合东盟国家的关切,中国与东盟在气候适应领域开展了务实合作,并取得了积极成果。广西为东盟提供了区域及城市气候适应行动案例,乐施会分享了社区生计与气候适应能力提升解决方案。此外,从绿色融资的角度,银行如何发挥至关重要的角色为未来合作提供了启发。希望未来能继续就东盟适应气候变化相关需求,加强区域合作,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借鉴。

 

 

  本次能力建设活动结合柳州市气候投融资、低碳城市等试点建设,探讨了全球盘点后区域气候变化机遇与挑战,分享区域气候适应政策及实践,探讨区域气候适应投融资路径。与会代表还参观了柳州市工业博物馆生态馆,了解了柳州市环境质量提升历程。与会代表一致表示,希望进一步依托中国-东盟环境合作论坛,共同加强气候适应与投融资领域合作与交流,为建设区域气候适应合作伙伴关系做出更多贡献。

 
 
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82268810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后英房胡同5号 100035
技术支持:中绿实业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30912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