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对外合作 > 区域合作机制 > 新闻一览
 
 
上海合作组织环保信息共享平台专家研讨会专家观点集锦
 
来源:合作三处   时间:2021-04-30  

  2021年4月20-21日,在中国生态环境部指导下,由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环境保护合作中心)与上海市生态环境局主办的上海合作组织(以下简称上合组织)环保信息共享平台专家研讨会在上海成功召开。本次会议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形式举办,来自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白俄罗斯、柬埔寨等国家,上海合作组织秘书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资源研究所、中亚区域环境中心、中亚区域经济合作学院等国际组织,以及中国生态环境部及直属单位、有关地方部门、研究机构与企业界代表近100人出席会议。

 

 

  本次会议主题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修复”,旨在分享上合组织环保信息共享平台建设进展与成果,促进上合组织国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荒漠化防治、生态修复等领域的政策规划与技术交流,推动开展环保产业与技术交流合作,促进区域环境可持续发展。

 

  会议包括开幕时段、引导发言、三个主题单元(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修复-政策和措施、荒漠化防治与生态修复-案例和经验、共建上合组织环保信息共享平台)、会议讨论和总结环节。

 

  开幕时段&引导发言

 

  开幕式和引导发言环节由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副处长王语懿主持,生态环境部国际合作司副司长肖学智、上合组织副秘书长阿希莫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处首席代表涂瑞和、上海市生态环境局总工程师柏国强分别致开幕词,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副主任翟桂英作引导发言。

 

 

  肖学智副司长表示,在上合组织成立20周年之际举办此次研讨会,与各国探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修复议题,具有重要意义。他介绍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进展,对上合组织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提出建议,强调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深化务实合作、加强信息交流,并表示欢迎各国代表出席今年将在昆明召开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

 

 

  上合组织副秘书长阿什莫夫在发言中强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修复是上合组织国家面临的共同挑战,也是上合组织的重要合作领域之一。上合组织成员国环境部长会和专家会是该领域的重要工作机制。他表示,上合组织国家应加强建设性合作,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荒漠化防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各国研究和学习。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处首席代表涂瑞和表示,新冠疫情的爆发和全球大流行凸显了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与人类健康之间的紧密联系,保护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需要坚持国际合作和多边主义,今年召开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具有重要意义。他呼吁各国在制定经济复苏政策时统筹考虑环境污染治理、应对气候危机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等问题,并表示,希望加强联合国环境署与上合组织之间的合作。

 

 

  上海市生态环境局总工程师柏国强从优化生态空间格局、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岛建设、生物多样性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介绍了上海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进展。他表示,上海正在积极争取建立上合组织生态环保创新基地,愿与各方加强交流、深化共识,进一步在环保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等领域开展合作。

 

 

  在引导发言环节,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副主任翟桂英详细介绍了全球和上合组织国家生物多样性趋势、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开展的国际合作进展,并就未来上合组织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提出建议,包括建立和完善合作机制、深化科技合作、推动务实合作等。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修复-政策和措施

 

  该单元旨在分享各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荒漠化防治、生态修复等领域的政策法规,由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所长张元明主持,3位中方专家和世界资源研究所代表,以及来自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的4位代表分别发言。

 

 

  世界资源研究所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方莉强调了软性商品绿色供应链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建议各国、各部门加强协作,推进全球绿色价值链,推动食物系统从碳源转型为碳汇,促进上合组织区域可持续发展。

 

 

  吉尔吉斯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与林业局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自然保护地司副司长马姆别塔利耶夫表示,吉国被列入世界自然基金会确立的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域“全球200”,他介绍了吉国生物多样性状况、自然保护地系统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政策与措施,以及与哈萨克斯坦、中国、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开展的跨界合作。

 

 

  俄罗斯自然资源与环境部国际合作与气候变化司国际公约与组织处副处长达尔加托娃表示,采取公私合营模式、吸引企业参与是俄罗斯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的基础,她介绍了俄罗斯自然保护地建设和濒危动植物保护进展,并呼吁上合组织各国加强协作,促进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中国环科院生态所自然保护地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王伟从保护地数量与面积、代表性、有效性和连通性四个方面总结了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主要进展,分析了当前工作中面临的不足,并提出了制定更为具体的可衡量的目标、加大力度减少物种受威胁程度、加强保护地以外的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等建议。

 

 

  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国家生态与环境保护委员会生物多样性与自然保护地总局处长沙吉阿赫梅托娃分享了该国生物多样性现状和保护措施、自然保护地建设进展和下一步工作设想,并建议加强迁徙物种保护的跨界合作、深化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合作、探索建立跨界保护区等。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对外合作交流部主任张志强介绍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需求和合作成效、面临的经济与环境风险,并建议优化海外产业布局、评估海外产业运营和碳排放情况、加强企业社会责任、推广生态修复等技术,以促进“一带一路”的绿色化建设。

 

 

  白俄罗斯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部生物与景观多样性处副处长库兹米奇强调了沼泽湿地对全球气候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介绍了白俄罗斯泥炭沼泽资源分布情况、保护政策,以及近十五年来白俄罗斯开展的泥炭沼泽修复实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邓葵介绍了新疆生态环境现状和面临的挑战、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修复领域采取的措施、新疆环科院开展的对外交流合作情况,分享了“十四五”新疆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工作,并希望在东西部科技合作的九个重点领域与各方加强合作。

 

 

  哈萨克斯坦教科部动物研究所所长亚申科强调了《红皮书》在保护濒危动植物种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介绍了《红皮书》在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的应用与发展,并建议共同编制上合组织国家红皮书,加强各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合作。

 

  荒漠化防治与生态修复-案例和经验

 

  该单元旨在分享上合组织国家在荒漠化防治领域的预防、修复、治理与监管等创新技术、示范项目、实践案例等,由上海市生态环境局科技与国际合作处处长施敏主持,5位中方专家,以及来自俄罗斯、柬埔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亚区域经济合作学院4位外方代表分别发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亚太地区副主席伊利英娜介绍了该组织在加强亚太地区环保合作方面的工作进展,呼吁各方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发展、推广技术经验,并开展生态科普工作,提高公众生态意识,以有效改善环境。

 

 

  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所所长王敏分享了上海市生物多样性的特征、保护措施及未来展望,她表示,上海市通过建立各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保护地体系、优化生态格局、加强宣传教育等措施,助力建设“生态之城”,并取得积极进展。

 

 

  柬埔寨环境部生物多样性政策协调处处长基德·布恩山介绍了柬埔寨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与英、法开展双边合作,与东盟开展区域合作,并参与联合国多个生物多样性保护框架协议,均取得积极进展,还分享了柬埔寨正在落实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表示愿与各国一同落实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包安明强调,生物防沙技术已成为必然,他表示,新疆通过确定风沙危害方式、植物物种等因素,构建防护林体系、发展沙产业等措施,以及盐渍化土地治理与资源化的技术手段,防沙治沙取得了显著成效,并希望进一步推广新疆沙漠化防治技术,助力国际合作。

 

 

  全俄生态科学研究院生态鉴定科学教学中心主任沙姆申分享了俄罗斯荒漠化防治法律基础,并重点介绍了《2014-2020年俄罗斯农业用地改良计划》,他表示,俄罗斯注重通过育林改良气候变化和土壤环境、政府补贴等措施,保护农业用地免受侵蚀和荒漠化影响。

 

 

  陕西省生态环境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处长孟卫萍通过分享陕西省神木市荒漠化防治与生态修复案例,阐述了“科技推动防沙治沙—护沙用沙—生态循环利用”、“林-草-粮轮作”、沙地人工林下轮牧等多种防沙治沙模式和成果,并简要介绍了陕西省生态环境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工作。

 

 

  中亚区域经济合作学院第二副院长伊斯坎达介绍了中亚区域经济合作学院的环保国际合作领域和项目,他强调,科学数据、政策制定、良好的制度环境是环境合作领域的重要因素,并表示希望借鉴中方与各国成功经验,共同开展应对气候变化、水、生态修复等领域的合作。

 

 

  中国水环境集团代表以上海嘉定南翔下沉式再生水厂项目为例,介绍了分布式下沉再生水生态系统如何破解城市基础设施绿色升级难题,并强调了分布式下沉再生水厂在抗疫中的优势。

 

 

  亿利生态集团代表以库布其模式为例,介绍了亿利荒漠化防治与生态修复的核心理念和技术输出情况,并表示,未来将通过“生态治沙增汇”和“光伏治沙减排”的“双向碳中和”新模式,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贡献“库布其”解决方案。

 

  共建上合组织环保信息共享平台

 

  第三单元旨在探讨共建中方倡议提出的上合组织环保信息共享平台,交流平台共建想法与方式,由上海市生态环境局科技与国际合作处处长施敏主持,2位中方代表,1位来自哈萨克斯坦的外方代表分别发言。

 

 

  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副处长王语懿介绍了上合组织环保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背景与历程,分享了平台门户网站、平台共建方案(草案)两大阶段性建设成果,并提出未来工作建议,包括推动尽快通过平台共建方案、成立平台工作组、继续依托平台深入开展国际交流活动等。

 

 

  哈萨克斯坦生态、地质和自然资源部生态政策与可持续发展司司长希拉诺夫介绍了哈萨克斯坦2020年新版环保法对公众参与和获取环境信息的相关规定。他表示,哈萨克斯坦注重公民参与环保评估的权利,并建议推动国内环保法与国际接轨,提高环境影响评价效率,确保公众参与环境污染评审全过程。

 

 

  中国生态环境部信息中心副总工程师李顺从机构队伍、资金、数据集中、领导机制等方面介绍了中国生态环境信息化的改革创新,并分享了“四统一、五集中”取得的显著成效,包括建成国家生物物种资源平台、数据资源全面集中共享、支撑保障作用显著增强等内容。

 

  会议讨论

 

  在会议讨论环节,6位中外方代表分别做补充发言,并就深化上合组织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提出建议。

 

 

  黑龙江省生态环境厅自然处处长马立新从统筹规划、就地保护、生态空间管控、对外宣传与合作等方面补充介绍了黑龙江省生物多样性保护进展,并建议进一步加强遗传生物多样性、关键物种和旗舰物种的研究,充分利用上合组织环保信息共享平台,加强跨区域合作力度。

 

  哈萨克斯坦教科部动物研究所所长亚申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亚太地区副主席伊利英在讨论发言时,均建议在上合组织框架下创建稀缺和濒危动植物目录,建立由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推进自然保护区法律法规与国际法接轨。

 

 

  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副处长石闻华从重点生态功能区、重要物种生物多样性、草原与湿地治理等方面,补充介绍了内蒙古自治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情况,以及在荒漠化防治方面取得的成效,并希望未来参与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修复的国际合作中。

 

 

  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宣教国合处副处长陈泳霖从本底调查和评估、入侵物种调查与研究、建立观测站、宣传与国际合作几方面补充介绍了重庆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情况,并希望未来通过上合组织环保信息共享平台,分享重庆生物多样性保护经验,与上合组织国家开展合作,共同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修复。

 

 

  中国成套设备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代表从水、固废两个环保版块对集团业务进行了介绍,并表示,未来希望深度参与上合组织框架下的生态环保国际合作。

 

  会议总结

 

  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环境保护合作中心)副主任翟桂英代表会议主办方做会议总结。她表示,上合组织区域生态环境保护面临多重挑战,需要区域各方通力合作、携手应对。她建议,一是各方应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学习;二是制定具体合作措施,力求合作实效;三是通过共建上合组织环保信息共享平台,促进上合组织国家环保信息互联互通,提升区域环境治理能力。

 

  再生水厂调研

 

 

  会议期间,线下参会代表赴上海嘉定实地考察水生态修复技术-南翔下沉式再生水厂污水处理系统,代表们对技术与设备均展现出浓厚兴趣。上合组织秘书处代表表示,未来希望能邀请上合组织国家相关企业和投资者参与调研,为后续开展务实合作奠定基础。

 
 
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82268810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后英房胡同5号 100035
技术支持:中绿实业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30912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