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合会)“绿色发展国际合作”专题政策研究专家研讨会在京召开。此专题政策研究(SPS)项目由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主任李永红担任中方组长,国合会委员、红杉气候基金会总裁吴思缇(Christie Ulman)担任外方组长。国合会中方首席顾问刘世锦、外方首席顾问魏仲加(Scott Vaughan)出席会议并致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COP30)候任主席,巴西外交部气候、能源和环境国务秘书安德烈作为特邀嘉宾发表致辞。会议由中方副组长、“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以下简称绿色联盟)首席发展总监张建宇主持。

刘世锦认为,尽管美国关税政策调整、经济衰退风险以及部分国家气候政策倒退为全球绿色转型带来严峻挑战,但绿色发展仍是大势所趋,需坚持国际合作与开放态度。绿色发展既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更是促进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他建议项目组研究探讨构建绿色低碳领域国际合作新框架,联合欧盟、东盟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推动制度性开放、产业链协同和绿色技术合作,为深化绿色发展国际合作提供新模式、新路径。
魏仲加强调,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应积极引领多边主义新框架的构建,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关注的贸易、金融和气候合作领域。他指出,中国在气候科技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发展中国家普遍期待中国发挥领导作用,建议中国加强与巴西、印尼的合作,助力发展中国家实现减排目标,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务实解决方案。
安德烈在特邀致辞中呼吁通过多边合作重振全球气候治理信心。他指出,COP30将重点推动森林保护与可持续农业的协同发展,通过扭转“农业破坏生态”的传统认知,将其转化为气候解决方案。针对全球气候融资困境,他呼吁突破现有模式,创新运用多边银行合作、税收政策等工具,以落实到2035年发达国家每年至少3000亿美元的资金目标。他强调中国与巴西的“南南合作”具有示范意义,期待在可持续农产品贸易等领域深化合作,联合各方共同制定务实路线图。

李永红与项目外方副组长、波士顿大学全球发展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凯文共同介绍了项目的研究框架、当前研究进展和下一步计划。李永红指出,自启动会以来,项目已取得初步研究成果,研究回顾和分析了绿色发展国际合作历程、现状和形势,识别了应对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生物多样性保护、全球价值链与绿色贸易、绿色产业及技术创新、绿色金融等重点领域,梳理了中国通过“南南合作”“南北合作”、联合国框架下的国际环境公约以及亚太经合组织、金砖、上合等多边机制开展的绿色发展国际合作经验和成效。凯文指出,面对美国政策的不确定性,中国、巴西及欧洲国家应在气候与环境领域发挥领导作用,他呼吁构建多极化国际经济秩序,并期待中国发挥更大作用。
国合会特邀顾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政策研究局原一级巡视员叶燕斐,绿色联盟负责人陈刚,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副主任李霞,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张海滨,中国太平洋经济合作全国委员会研究室主任王震宇,项目外方副组长凯文,巴西国际关系中心高级研究员拉丽萨(Larrisa Wachholz)等项目组专家介绍各章当前研究成果。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水污染控制实验室主任、环境科技海外中心副主任魏源送,国合会“全球气候治理与绿色包容转型”SPS中方联合组长、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李政,国合会“绿色转型重大科技创新”SPS副组长、国网能源研究院新能源与统计研究原所长李琼慧,格里菲斯大学(澳大利亚)教授王珂礼等中外专家围绕当前国际形势新变化、绿色发展国际合作重点领域、典型实践案例、模式创新等专题研究内容进行了点评交流,为项目组下一步研究工作提供宝贵建议。国合会秘书处、项目组成员、专家顾问和合作伙伴等约60人以线上线下形式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