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动态信息 > 新闻动态
 
 
中德气候变化项目研讨会暨省级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编制讨论会专家观点
 
来源:合作二处   时间:2023-11-03  

  2023年10月10日至12日,中德气候变化项目研讨会暨省级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编制讨论会在重庆市顺利举办。会议由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主办,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和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支持。来自生态环境部及相关地方生态环境部门、相关国际机构、高校和研究机构、行业及企业代表参加了本次活动。

 

  本次会议邀请气象、水资源、农业、城市、健康、基础设施、投融资等重点领域的10余位中外专家,对各领域面临的气候风险及适应对策进行了分享和交流。专家主要观点摘要如下。

 

侯芳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处长

 

  当前国内适应气候变化工作已取得一定积极进展,但仍存在诸多挑战,一是对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的分析评估不足,二是适应气候变化治理体系仍待完善,三是现有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力度有待加强,四是适应气候变化基础性工作欠账较多。未来可从多方面深入推动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提升,一是统筹适应气候变化各领域工作协调配合,二是加强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研究,三是加强对省级适应气候变化工作的指导,四是深化落实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五是重点关注关键脆弱区域适应能力培养,六是强化适应气候变化支撑保障和能力建设。

 

袁佳双

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

 

  中国是全球重点气候敏感地区,极端天气事件广发、频发、强发、并发,导致生态环境气候风险不断上升。建议未来推动省级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可着重考虑以下方面:一是坚持走气候韧性发展道路,二是深化气候变化影响评估和风险管理,提高适应深度、广度和速度,三是加快构建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四是尽快启动中国第三次农业气候资源区划工作,五是抓紧启动“第五次全国新能源资源勘察与评价”,六是高度重视农村应对气候变化风险。

 

吴绍洪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省级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编制指南为地方省市开展行动方案编制工作明确了气候变化脆弱性、影响和风险评估基本原则、技术流程和主要技术内容,有效推动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工作进展。同时,行动方案编制过程中,应注重气候变化影响的双面性,趋利避害,并要关注与风险表征密切相关的因子,同时深入介绍了危险性、脆弱性、暴露性的气候变化极端事件的综合风险机制,以及介绍了风险极端因子危险性评估的定量研究和基于标准差的风险评估等级。

 

秦天玲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干旱洪涝事件导致供需失衡和水危机,严重了影响区域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基于此,适应气候变化工作需要识别未来不同气候情景及应对能力。中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显著影响区,升温速率明显高于全球同期平均水平,黄河流域作为我国重要区域,流域情况复杂,针对这一现状形成了相关的技术对策:一是通过非工程措施和工程措施两种方式应对旱涝灾害风险,二是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三是全力做好水旱灾害防御工作,四是加快构建国家水网。

 

黄海伟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正高级工程师

 

  当前城市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加大,既有城区、既有设施的老化导致安全事故频发,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底线风险安全的问题。城市体检是城市更新的基础,根本目的是促进形成高质量的城市人居环境。城市体检工作思路与机制包括识别底线风险短板和查找高质量发展方面的不足,建议在设计气候适应型城市指标框架时,可考虑在工作性指标和效果性指标两方面的拓宽和延伸,更好的建设气候适应型城市。

 

郑大玮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气候变化对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水产业等农业系统影响显著。一方面,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表现出新特点及新趋势,并引发农用水资源紧缺和有害生物增生等生态危机。另一方面,气候变化在部分情况下也会对农业产生增加粮食产量、缓解地区干旱问题等有利影响,并推动农业适应技术创新等。建议未来推动农业领域适应气候变化工作应总结提炼现有适应示范案例经验,并重视气候变化基本趋势和长期性风险适应。

 

蔡闻佳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教授

 

  气候变化是人群健康问题的隐形推手也是未来人群健康的决定性因素。以健康为中心的健康适应行动可以成为省级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工作的亮点和提升群众感知的有效抓手,具体行动包括综合监测、风险评估、风险预警、政策响应、效果评价、开展研究能力提升,借助社区脆弱人群台账识别真正脆弱人群,绘制脆弱性底图,从而做好疾病爆发的预警工作。

 

崔莹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教授

 

  当前国际和国内均面临气候适应资金缺口巨大的挑战,且绝大多数资金来源于公共部门。研究数据表明,韧性基础设施项目具有良好的成本效益潜力,但如何量化气候韧性基础设施投资红利,转化为金融机构认可的实际价值,仍是推进气候适应基础设施开发的核心挑战之一。建议未来需积极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市场组织并引导社会参与的气候韧性建设机制,带动私营部门资金参与气候适应投融资;其次,应强化经济社会系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防范金融气候风险,为气候适应投融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杨赛霓

北京师范大学国家安全与应急管理学院教授

 

  近年气候灾害事件频发对我国基础设施造成严重影响,基础设施韧性改造迫在眉睫。推动气候韧性基础设施投资开发与行业气候适应转型需要进行系统性的风险评估,并进行成本收益分析,明确韧性红利。而气候适应政策制定需以系统性的思维统筹分析,并需要全面而稳定的数据、技术能力支撑、管理机制创新、充足的投资等多方面协同配合。

 

郭江汶

英国查达姆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在当前严峻气候风险背景下,未来开展气候适应规划工作需重点考虑三个要素,包括气候条件变化、天气模式变化和气候系统临界点等。英国在气候风险评估工作中的经验值得借鉴,不仅要关注气候灾害直接风险,还需关注气候灾害影响引起的系统性问题或故障,将风险评估作为促进正确气候适应的手段,并通过气候变化委员会形成评估报告推动国家适应计划落实。

 

王玉娟

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主任专家/教授级高工

 

  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成为全球最主要的中期和长期风险之一,全球极端气候带来巨大灾害和经济损失。适应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之一,势在必行。全球适应气候变化工作虽然取得渐进式进展,但未能跟上日益增加的气候风险,尤其在气候适应投融资方面仍存在巨大差距。未来要不断加强国际合作,梳理出一批气候适应投融资项目案例,共同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气候适应投融资模式和路径,为国内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落实提供支持。

 
 
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82268810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后英房胡同5号 100035
技术支持:中绿实业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30912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