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动态信息 > 新闻动态
 
 
这个冬天,青年代表们在刚成立的中非环境合作中心畅聊了哪些议题?
 
来源:中国环境   时间:2020-12-07  

  “中非双方在经济发展中面临着相似的环境挑战,希望青年积极为应对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献言献策、贡献力量,未来更多参与中非环境合作,投身绿色发展事业。” 生态环境部国际合作司副司长肖学智在“中非环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青年圆桌对话”说。

 

  日前,中非环境合作中心正式启动,本次圆桌对话活动是中心启动后的首场活动。活动期间,中非青年讨论通过了“中非青年应对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倡议”,呼吁中非青年携手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推动共建清洁美丽世界。

 

  开花结果:中非合作项目带来了“干净的水、农作物的丰收”

 

  “我的家乡塞拉利昂(Sierra Leone)是最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国家之一。这些年在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不少环境挑战,比如气温升高、洪涝和泥石流灾害等,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非合作项目进驻塞拉利昂,中国专家来到这里,帮助我们了解可持续林业,让我们对伐木有了更严谨的态度。不仅如此,一些中国科研团队还帮助农民利用自然条件种植更高产、更能抵御气候变化的作物品种,教会我们培育方法,真的对我们帮助很大。”在圆桌对话活动中,记者认识了这位来自塞拉利昂的留学生YATEH Mohamed。

 

  像YATEH这样的来华非洲留学生越来越多。在与他们的交流中,记者了解到中国援建的脚步已经延伸到各领域:可再生能源、卫生的饮用水和污水处理、可持续的旱地农业以及流域管理和雨水收集等,一个个项目给近年来非洲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切实的利益。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有许多水资源紧缺的国家。肯尼亚留学生Nnamdi告诉记者,他的家乡内罗毕曾经面临饮用水安全和水质达标的隐患,但因为中国项目团队的进入,如今变化很大。

 

  “那时候,为了能更好投入非洲建设,我把自己的‘办公室’搬去了非洲。要知道,纯粹论污水处理技术,中国和一些发达国家比,不一定是最先进的,但在非洲,中国的污水处理技术是最合适的,因为它的性价比最高。所以,我们尽最大努力以中国的污水处理技术改善非洲的水环境,让更多的当地人能喝上干净的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IESD)副院长李风亭老师告诉记者。

 

  这项由同济大学与内罗毕供排水公司共同建设的高效饮用水处理示范工程,在内罗毕地区的饮用水处理过程中使用轻型混凝剂,不仅实现了节省15%-25%的化学成本,还减少了20%的淤泥量,同时提高20%-25%的处理效率。此外,在肯尼亚基苏木建造人工湿地来处理排放到维多利亚湖的污水,进一步改善水环境质量。

 

  这样的中非项目不胜枚举。在基戈马,来自中国的项目团队帮助当地启动了水质监测数据库管理系统。在埃塞俄比亚,兰州大学参与合作开发的生态评估与管理系统(EAM)实现模拟植物生长过程和在整个生长季节对水和营养的不同需求,以便预测在不同的水文和气候条件下,作物的生长情况,既帮助当地保护了生物多样性,也给农民带来了丰硕的果实。

 

  “我很期待参加到‘中非青年应对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倡议’中,我曾经在乐施会(OXFAM)参与关于水环境质量和涉水卫生的项目,如今我正在同济大学学习环境科学专业,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能作为一名志愿者、建设者投身到倡议的实践中。” YATEH满怀热诚地说。

 

  搭建桥梁:让青年眼中的非洲不再只是书本里的“非洲”

 

  圆桌对话当天,中非青年与来自国际组织、高校和企业的代表围绕应对气候变化的青年力量、应对气候变化与保护生物多样性、创新模式支持应对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行动等3个议题进行讨论,分享和交流了应对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看法和期待,讨论中不同国家的青年代表不断碰撞出灵感的火花。

 

  尽管来参与活动的中非学生有六十多人,但人群中,不少同学都拿着手机对着一位年轻的“小偶像”拍照,他就是外交学院的曾恺来。“他刚上大三,就已经拿到托福满分、21世纪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全国总冠军、北京外国语大学模拟联合国大会一等奖……”一同参与圆桌讨论的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学生张吕弘扬对记者一一列举曾恺来的荣誉“榜单”。

 

  当被记者问及为什么如此关心环境议题时,曾恺来说,“作为一名外交学专业的学生,我参加过模拟全球环境谈判青年峰会,也在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实习过,更听过参加了前几届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的学长回母校的经验分享,逐渐对环境议题产生兴趣。尽管积累了一些参加模拟联合国的经验,但在真正的谈判舞台,130多个国家讨论、达成一个共同的目标,其实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但如果达成,对国际社会影响深远,所以我希望能参与其中,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加这次活动,我很有感触。我们在交流中,一些同学希望能让中国的新能源技术和企业走进非洲。但非洲同学坦言在他们家乡的一些地区,还没实现能源普及,甚至做饭、取暖需要依靠伐木、依靠一些传统的生物质能。要在那里进行新能源建设,应当先解决能源供不应求的问题。有时候我们的思路不能受限,要多走出去、看清现实。再比如,有来自埃塞俄比亚的同学,他们的祖国其实是正在快速发展的非洲国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但有些同学对他们的看法还停留在印象里的非洲、书本里的非洲,在交流中,我们也在不断抹掉这些刻板印象。所以这次交流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搭建了我们和非洲同学沟通的桥梁”,曾恺来说。

 

  增进了解:有兽有鸟有花,非洲国家公园建设经验值得借鉴

 

  在“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的相互影响”议题讨论环节,WWF生物多样公约政策项目主任李楠主持了青年间的圆桌对话。她表示这次的活动非常有意义,讨论了很多他们在学校里很少谈论的国际性环境议题,这种形式非常棒。

 

  “通过交流讨论,我们也能看出,中国的同学对于帮助非洲发展的情感非常真挚,但了解仍然不足。非洲的同学因为亲历过家乡发展的瓶颈、环境问题的挑战,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想法更加现实,同时他们对中国也非常了解。如果有机会,我希望我们的学生也能去非洲看看。” 李楠说。

 

  谈及中非合作,不少同学想到的是将中国经验分享给非洲国家。但事实上,在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建设上,非洲远比中国起步早,我们同样可以向他们学到很多。

 

  Nnamdi告诉记者,他曾去过埃托沙国家公园,那是纳米比亚最初的野生动物聚集地,有着非洲迷人绮丽的风光。‘埃托沙’起源于一个当地的单词,意为“广阔洁白的地方”。

 

  他介绍,在1200万年前埃托沙国家公园曾是个湖泊,如今这片覆盖了近22300平方公里的地域已经成为很多物种生息繁衍的家园。

 

  “在埃托沙公园,你能看到受到良好保护的三百余类珍贵飞禽物种,以及驰骋在平原的大群瞪羚。中国的朋友们如果去看了,不仅会对更多神奇的物种有所了解,回来建设国家公园可能会更有灵感。”Nnamdi说。

 

  对此,张吕弘扬深有感触,“我在北大国际关系学院学习,平日在学校里,能见到不少非洲同学。今天活动中,通过与非洲同学交流,让我对他们有了新的认识。我们对非洲基于印象的成分多,实地走访调研的少。有机会我要去那片神奇的土地上看看,去体验,去做田野调查,真正地走近非洲朋友。”

 

  “如今我的家乡已经有了大变化,我很想邀请中国的朋友们来看看。在这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你不仅能看到野性的动物、珍稀的植物,还能望见广袤的荒原,独特且有魅力,跟北京的魅力很不同。” Nnamdi说。

 

 

 

  (全文转载自中国环境APP 作者:张倩)

 
 
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82268810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后英房胡同5号 100035
技术支持:中绿实业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30912号-15